“有一种实用主义观点认为,艺术是虚无缥缈的,科学相对更实在有用。如果真是这样,中国更需要艺术家,还是科学家?”
面对这一问题,李政道幽默地一笑:“我对艺术的认识水平,本身就很‘虚无缥缈’。”此言一出,台上台下笑声顿起。李政道敛容继续评说:“但是,必须纠正的是,科学并非都有用,它也许有害,这是一把双刃剑,关键是社会如何利用。而在我看来,科学家研究自然规律,艺术家表达情感,政治家研究社会进展。每一种人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作用。‘艺术虚无缥缈,科学更有用’,我不赞同。”
6月1日下午,著名画家吴冠中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应各方之邀携手畅谈“艺术与科学”这一话题。此次,两人受清华大学邀请,联袂出任“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”学术委员会主席。
一位是闻名海内外的八旬老画家,一位是成名于50年代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。两人几度结缘,均缘自对“科学与艺术”理解上的投机与默契。
李政道认为,艺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,情感越珍贵,唤起越强烈,反映越普遍,艺术就越优秀;科学则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、准确的“抽象”,科学家“抽象”的叙述越简单,推测的结论越准确,应用就越广泛,科学创造就越深刻。“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,是人类的创造,其共同的追求,是真理的普遍性。”
有人问吴冠中:“中国画讲究意境,若以科学精神来论证中国画,会不会让中国画丧失其特有的灵动?”吴老答:“在西方有用几何学来分析每一幅画的几何结构,而中国还没有这样做。有人说中国画历来是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’,在我看来不然,中国画完全经得起用科学进行分析和解剖,决不是‘越科学越失去艺术’,而只会是‘越讲科学,越能让艺术更艺术’。”
那么,吴老是否会在今后的创作中体现“艺术与科学”的结合?吴老笑答:“我这把年龄再去学科学,太迟啦!”全场大笑。“但是,让更年轻的一代艺术工作者及早补上这一课,他们的起点和进步,就会比我们高得多、快得多。”
一个从事理工研究的人,具备更高的艺术感觉,是否就意味着能更顺利地走向成功?李政道坦陈:“不一定。”
有人就电影业越来越多地运用高科技的现象请教李政道,“这是否说明了艺术与科学的互动?”李政道认为,这确实是科学的一般运用。但科技运用与科学大概念不是一回事,“科学是水,运用是鱼”。吴冠中补充说:“科技不能等同于科学,好比‘画技’不能等同‘艺术’。高明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不应是一个匠人,而是一个去发现自然的美,一个去再现自然的美。”
作为不同领域的佼佼者,艺术与科学如何结合是否仍存在分歧?李政道说:“艺术与科学之间不存在多少分歧,而只有密切与否之分。正如世间不是只有一个真理,真理应有其多面性,但我们彼此都向着真实的方向走,就没有错。我们的共同心愿是:艺术与科学结合不是一个口号,而是一个事实。”
畅谈中,自始至终,八旬老人吴冠中神情激昂,手势频频;75岁的李政道面对不断抛来的问题,时刻微微前倾上身,全神贯注,洗耳恭听。两位老人的执著,感染了每一个在场的人。在吴、李身后的墙上,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的清华校训清晰可见。
《中国青年报》2001年6月3日
|
|
|
|
|